淮上明珠”端出文化大餐

2018年01月07日丨3412MM丨分类: 文化丨标签: 文化

  蚌埠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日前,由蚌埠市文化馆组织策划的蚌埠第五届社区歌舞大赛决赛在该市大剧院举行。当天,来自三县六区的18支队伍现场拿出绝活,音舞诗、时装秀、双条鼓、健身舞等精彩节目纷呈亮相,为前来观看的几百名市民在家门口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龙子湖畔歌舞欢一月的皖北,冬寒已深。走进位于龙子湖西岸的蚌埠市文化馆,歌声、鼓声、琴声不时传入耳畔。在一楼300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厅内,50多岁的吴成刚正在和伙伴们加紧排练花鼓灯舞蹈。

  伴随着欢畅的曲调,排练者们拿起折扇,摆起手来,扭起身子,个个脸上洋溢着笑意,展现出十足的精气神。“自从搬到新馆,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我们学舞、排练都更加有劲啦。”跳舞的间歇,老吴向记者感慨。过去,老文化馆在蚌埠市科学宫附近,除去工作人员办公场所,仅有两间活动室,因场地小,条件差,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和培训都没办法开展。

  2016年,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蚌埠市文化馆新馆落址龙子湖畔,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老馆面积的3倍。“新馆严格按照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不仅建成4个多功能排练室,戏曲排演室、舞蹈房、钢琴教室、书法教室等也一应俱全,教室宽敞又亮堂,还配备了空调、投影仪等设备,十分气派。”蚌埠市文化馆馆长王晓东向记者介绍,利用馆内资源,文化馆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7年,蚌埠市文化馆实行零门槛免费对外开放,开办舞蹈、声乐、摄影、书法、器乐、剪纸、体育等公益培训班38个班次,全年参与免费培训5000余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受益师生达8000人次。

  “在培训班学习花鼓灯,学期末老师组织我们排练节目,年底还会下基层演出。”自从加入了文化馆培训班的“大家庭”,吴成刚的老年生活愈发精彩,不仅空闲时间有事“忙乎”,还因文化馆的平台结交了几个知心伙伴。“文化馆的培训班报班没有门槛,对外全免费,我们周围和附近不少居民经常来这里排练,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 ”老吴开心地说。

  “四梁八柱”撑起文化“楼”不久前,在广东省江门市举办的2017“戴爱莲杯”群星璀璨人人跳全国舞蹈展演活动中,由蚌埠市著名导演娄楼、赵佳、赵新盟编导、蚌山区文化馆参演的花鼓灯舞蹈《赶灯场·扭啊扭》荣获展演最高奖项“魅力之星”奖,编导获“魅力编导”奖,蚌山区文化馆获“星级组织”奖,该作品还应邀参加了闭幕式暨惠民演出。

  “《赶灯场·扭啊扭》是花鼓灯舞蹈的高水平代表作,近期,区文化馆正在联合市文化馆和其他县区文化馆,组织人员排练,准备年底文艺演出时把节目送到乡镇、社区,让基层群众都能欣赏到花鼓灯精品佳作。”蚌山区文化馆馆长顾利说。

  为了创作优质文艺作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我们每年都会聘请省内外知名导师来馆编排节目,共同创作曲艺、舞蹈、戏曲、音乐等文艺精品,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据王晓东介绍,蚌埠市群众性文艺作品在历届安徽省“群星奖”比赛中都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在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中,蚌埠市文化馆有4个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总数居全省前列。

  依托文化馆的辐射带动作用,蚌埠市组建专业艺术人才队伍、文化辅导员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业余文艺队伍,目前该市共有合唱团、舞蹈队、曲艺团、戏剧团、民乐队等各类艺术团队300多支,文艺骨干6000余人,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架起“四梁八柱”。在艺术团队的助力下,社区歌舞大赛、美丽乡村文艺汇演、农民歌手大赛、全市曲艺大赛等各类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涌现,且呈现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力持续扩大的显著特点,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事业的繁荣,不仅是群众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优质文化作品,而且体现在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方面。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打造精品佳作,优化服务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中来。”蚌埠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黄根良说。

  组建联盟形成“朋友圈”长期以来,受人员、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县区文化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开展活动形式单一,编排节目内容重复,影响了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对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文化馆馆长胡霞来说,往年每临重大节庆,都十分“难熬”,“我们也想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可是馆里就那么几个人,文化资源十分有限,只能简单编排几个节目勉强凑合一下。”

  作为政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文化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要破解基层文化馆在设施、资源、人员、服务效能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必须进行创新。2017年上半年,蚌埠市文化馆牵头与该市三县四区文化馆组建联盟关系,搭建多种形式的资源互通、上下互联的流动服务网络,共同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联盟关系一建立,蚌埠市8家文化馆集聚各方资源,共同组织开展活动。大家相互学习、促进,不仅对后进单位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同时为群众带去了内容多样的文化活动。”胡霞告诉记者,现在,重大节庆日或主题活动时,每馆出一个或两个节目,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分工做细做精,避免重复工作,编排出来的节目也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为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共用,蚌埠市组织各级文化馆、专业院团、社会文艺团队送文化到农村、进社区和企业,蚌埠市图书馆深入机关、学校、社区、部队等设立26个馆外流动借阅点,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上等级图书馆4个、上等级文化馆7个、博物馆4个、5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924个农家书屋、5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初步建立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蚌埠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曹杰表示,下一步,蚌埠市将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速数字馆建设,打造基层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集成化、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文化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窗口,承担着宣传教育、普及文化活动、公益培训、文艺创作等职责,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省、市、区县各级文化馆一般都是“分兵作战”,至多也就是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偶尔合作一次,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创作优质文艺作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题中之意。但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这既需要文化馆进行积极探索,也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思考和总结。在这一点上,蚌埠市做得很好,当地针对基层文化馆在设施、资源、人员、服务效能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组建联盟。“文化馆牵头与该市三县四区文化馆组建联盟,联盟关系一建立,蚌埠市8家文化馆集聚各方资源,共同组织开展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拓宽了文化馆的功能,也为群众带去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在最大层面上发挥出文化馆立足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且从长远来看,各级各类文化馆能够联合起来,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馆自身质量的提高,毕竟闭门造车即使能造出车来,款式也容易老化和落伍;只有敞开大门,更多地吸纳不同的技术和经验,才有机会造出更新颖时尚、更符合大众要求的“新车”。

  蚌埠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日前,由蚌埠市文化馆组织策划的蚌埠第五届社区歌舞大赛决赛在该市大剧院举行。当天,来自三县六区的18支队伍现场拿出绝活,音舞诗、时装秀、双条鼓、健身舞等精彩节目纷呈亮相,为前来观看的几百名市民在家门口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龙子湖畔歌舞欢一月的皖北,冬寒已深。走进位于龙子湖西岸的蚌埠市文化馆,歌声、鼓声、琴声不时传入耳畔。在一楼300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厅内,50多岁的吴成刚正在和伙伴们加紧排练花鼓灯舞蹈。

  伴随着欢畅的曲调,排练者们拿起折扇,摆起手来,扭起身子,个个脸上洋溢着笑意,展现出十足的精气神。“自从搬到新馆,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我们学舞、排练都更加有劲啦。”跳舞的间歇,老吴向记者感慨。过去,老文化馆在蚌埠市科学宫附近,除去工作人员办公场所,仅有两间活动室,因场地小,条件差,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和培训都没办法开展。

  2016年,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蚌埠市文化馆新馆落址龙子湖畔,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老馆面积的3倍。“新馆严格按照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不仅建成4个多功能排练室,戏曲排演室、舞蹈房、钢琴教室、书法教室等也一应俱全,教室宽敞又亮堂,还配备了空调、投影仪等设备,十分气派。”蚌埠市文化馆馆长王晓东向记者介绍,利用馆内资源,文化馆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7年,蚌埠市文化馆实行零门槛免费对外开放,开办舞蹈、声乐、摄影、书法、器乐、剪纸、体育等公益培训班38个班次,全年参与免费培训5000余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受益师生达8000人次。

  “在培训班学习花鼓灯,学期末老师组织我们排练节目,年底还会下基层演出。”自从加入了文化馆培训班的“大家庭”,吴成刚的老年生活愈发精彩,不仅空闲时间有事“忙乎”,还因文化馆的平台结交了几个知心伙伴。“文化馆的培训班报班没有门槛,对外全免费,我们周围和附近不少居民经常来这里排练,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 ”老吴开心地说。

  “四梁八柱”撑起文化“楼”不久前,在广东省江门市举办的2017“戴爱莲杯”群星璀璨人人跳全国舞蹈展演活动中,由蚌埠市著名导演娄楼、赵佳、赵新盟编导、蚌山区文化馆参演的花鼓灯舞蹈《赶灯场·扭啊扭》荣获展演最高奖项“魅力之星”奖,编导获“魅力编导”奖,蚌山区文化馆获“星级组织”奖,该作品还应邀参加了闭幕式暨惠民演出。

  “《赶灯场·扭啊扭》是花鼓灯舞蹈的高水平代表作,近期,区文化馆正在联合市文化馆和其他县区文化馆,组织人员排练,准备年底文艺演出时把节目送到乡镇、社区,让基层群众都能欣赏到花鼓灯精品佳作。”蚌山区文化馆馆长顾利说。

  为了创作优质文艺作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我们每年都会聘请省内外知名导师来馆编排节目,共同创作曲艺、舞蹈、戏曲、音乐等文艺精品,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据王晓东介绍,蚌埠市群众性文艺作品在历届安徽省“群星奖”比赛中都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在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中,蚌埠市文化馆有4个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总数居全省前列。

  依托文化馆的辐射带动作用,蚌埠市组建专业艺术人才队伍、文化辅导员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业余文艺队伍,目前该市共有合唱团、舞蹈队、曲艺团、戏剧团、民乐队等各类艺术团队300多支,文艺骨干6000余人,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架起“四梁八柱”。在艺术团队的助力下,社区歌舞大赛、美丽乡村文艺汇演、农民歌手大赛、全市曲艺大赛等各类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涌现,且呈现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力持续扩大的显著特点,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事业的繁荣,不仅是群众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优质文化作品,而且体现在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方面。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打造精品佳作,优化服务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中来。”蚌埠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黄根良说。

  组建联盟形成“朋友圈”长期以来,受人员、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县区文化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开展活动形式单一,编排节目内容重复,影响了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对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文化馆馆长胡霞来说,往年每临重大节庆,都十分“难熬”,“我们也想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可是馆里就那么几个人,文化资源十分有限,只能简单编排几个节目勉强凑合一下。”

  作为政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文化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要破解基层文化馆在设施、资源、人员、服务效能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必须进行创新。2017年上半年,蚌埠市文化馆牵头与该市三县四区文化馆组建联盟关系,搭建多种形式的资源互通、上下互联的流动服务网络,共同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联盟关系一建立,蚌埠市8家文化馆集聚各方资源,共同组织开展活动。大家相互学习、促进,不仅对后进单位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同时为群众带去了内容多样的文化活动。”胡霞告诉记者,现在,重大节庆日或主题活动时,每馆出一个或两个节目,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分工做细做精,避免重复工作,编排出来的节目也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为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共用,蚌埠市组织各级文化馆、专业院团、社会文艺团队送文化到农村、进社区和企业,蚌埠市图书馆深入机关、学校、社区、部队等设立26个馆外流动借阅点,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上等级图书馆4个、上等级文化馆7个、博物馆4个、5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924个农家书屋、5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初步建立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蚌埠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曹杰表示,下一步,蚌埠市将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速数字馆建设,打造基层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集成化、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文化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窗口,承担着宣传教育、普及文化活动、公益培训、文艺创作等职责,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省、市、区县各级文化馆一般都是“分兵作战”,至多也就是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偶尔合作一次,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创作优质文艺作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题中之意。但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这既需要文化馆进行积极探索,也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思考和总结。在这一点上,蚌埠市做得很好,当地针对基层文化馆在设施、资源、人员、服务效能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组建联盟。“文化馆牵头与该市三县四区文化馆组建联盟,联盟关系一建立,蚌埠市8家文化馆集聚各方资源,共同组织开展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拓宽了文化馆的功能,也为群众带去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在最大层面上发挥出文化馆立足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且从长远来看,各级各类文化馆能够联合起来,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馆自身质量的提高,毕竟闭门造车即使能造出车来,款式也容易老化和落伍;只有敞开大门,更多地吸纳不同的技术和经验,才有机会造出更新颖时尚、更符合大众要求的“新车”。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闻传媒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有 0 条评论  


添加新评论